
周中伟在整理微缩彩门楼

布条扭结缠绕作为主要装饰

现代彩门楼模型展示
每当清徐的街道两旁出现彩门楼师傅忙碌的身影,浓浓的年味便随之弥漫开来,人们对佳节的期盼也愈发炽热。春节一到,一座座精美的彩门楼矗立在家门口、道路旁,渲染着无尽的节日氛围,成为这片土地上独特的风景。作为清徐标志性的文化名片,清徐彩门楼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木骨绢衣五色光
在清徐县非遗综合传承中心,陈列着各式彩门楼模型,供人近距离观赏。
7月23日,工作人员介绍,彩门楼通常由基座、立柱、影壁、横梁、门楼和门洞六部分构成。基座与立柱早年使用建房用的椽子,通体包裹红洋布,寓意祛邪纳福。顶部装饰除早期以柏叶装饰外,千百年来最广为人知的是“扭彩彩门楼”——匠人们将红、黄、蓝、粉、绿五色布条精心扭结缠绕作为主要装饰。各色绸布被巧妙扭织于门楼不同位置,在灯光映照下流光溢彩,精美绝伦。
搭建的核心工艺在于“扭彩”,正如工作人员所形容:“如同编织毛衣,匠人需胸有成竹,手上功夫讲究分寸——布条松紧得宜,色彩分布均匀。”
近20年来,尽管曾兴起过彩绘彩门楼,时下最流行的还有喷绘彩门楼,但扭彩彩门楼仍以其独特的魅力,活跃于时代舞台,代表着最纯正的彩门楼制作技艺。
作为清徐彩门楼的灵魂,扭彩彩门楼融合了古建筑技艺与传统美术,其历史悠久、艺术价值高、工艺复杂,在全国各地少见,这也正是其非遗申报的核心内容。
如今,城镇道路变得更宽,施工技术亦更发达,木材逐渐被铁管所取代。用铁管锁扣搭建的彩门楼,跨度可以实现几十米,更牢靠,也更加气势恢宏。
千年传承艺更精
彩门楼制作工艺在清徐代代相传,绵延不息。
谈及当今的彩门楼,69岁的冯树东是位关键人物。一提起彩门楼,他立刻神采飞扬。
年少时家境清苦,过年过节看到彩门楼便是他最大的快乐。十七八岁起,他师从手艺人刘半成学习搭建技艺。
回忆起已故去多年的刘半成,冯树东说,师父年轻时搞建筑,熟知门楼房屋的建筑原理,再加上本人很喜欢搞彩门楼搭制和装饰,两方面结合,他在彩门楼方面的才能就显示出来了。当年,在清徐提起刘半成,无人不知,他是继承、发扬和创新扭彩彩门楼的重要人物。
纵然没有工钱报酬,冯树东仍沉醉其中,跟随师父苦练技艺。每每看到象征美好的彩门楼搭建完成,他心中便充满喜悦与自豪。
如今,他欣慰地表示:“我年纪大了,现在周中伟做得更多。”冯树东口中的周中伟,是清徐彩门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。
见到57岁的周中伟时,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室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一座微缩扭彩彩门楼模型,虽然是三伏天,但他似乎浑然不觉。为确保这件纯手工制作的“宝贝”始终保持最佳状态,他需定期检查加固。
周中伟学历不高,最拿手的本是篆刻,但儿时目睹大人们制作彩门楼的场景,早已深深烙印脑海。
30多岁时,出于纯粹的热爱,他决心投身这门手艺。2004年春节,他首次主持搭建清徐县文化体育局的彩门楼,一鸣惊人。之后,每每快到过年过节时,周中伟就带着他的队伍忙碌起来。2009年腊月,漫天大雪里,他和自己的团队迎风斗雪,克服重重困难,愣是在约定的时间里,将不同地点的9座彩门楼搭建完成,处处美观,座座出彩。
更令他兴奋的是,2010年春节,他在清徐县迎宪村搭建的“迎兴门”彩门楼,因制作精美,造型大方,被记录到《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》。
20余年来,周中伟不断将古老艺术融入现代生活,推陈出新,成了新一代的领军人物。
不过,周中伟在忙碌之余,也有一丝丝隐忧,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彩门楼这门手艺并不太感兴趣。“再过20年,我到了冯老师的年龄,又有谁来继承?”
绚丽多姿成画卷
随着社会经济发展,富裕起来的清徐人愈发喜爱在春节等喜庆节日搭建彩门楼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仅清徐县春节彩门楼的规模,便从2011年的28座增至2025年的63座。在周中伟等人的努力推广下,彩门楼更是“走”出了清徐,去到交城、古交、娄烦等周边地区,为当地增添了节日喜庆。
2024年12月,是清徐彩门楼最出彩的时光。周中伟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之邀,在馆内搭建一座将长期留存于此的清徐扭彩彩门楼。
“这次代表的是山西,是古老的山西文化,必须做成精品!”怀揣这份信念,他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创作。
现场地面不能钉钉子,还要确保近7米高门楼的安全稳固,周中伟倾尽毕生所学,紧张施工一周,作品圆满完成。他自豪地介绍,这件作品在传统五彩布扭彩工艺基础上,运用新型建材与技法,结合现代声、光、电技术,将斑斓绸布化作流光溢彩的立体画卷。作品亮相后,立即成为非遗馆内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,登上了央视《朝闻天下之文化中国行》栏目。
面对不绝于耳的赞叹,周中伟不仅为自己、为一代代清徐彩门楼手艺人,更为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深感自豪。
未来,随着社会进步与技术发展,清徐彩门楼必将不断演变,以更加精美的姿态装点生活,展现时代风采。
记忆档案
清徐彩门楼源起唐代。人们将柏叶绑于竹竿或木棍,插于房顶,祈愿来年百业兴旺、五谷丰登。至宋代,始用木棍搭建成门形,绑上柏叶枝,两边书写对联,形成彩门楼雏形。历经千年演变与技艺提升,清徐彩门楼从最初的柏叶门楼,逐步发展为柏叶彩门楼、扭彩彩门楼、彩绘彩门楼和喷绘彩门楼。